
15220244984
地址:深圳市寶安石巖水田第四工業區恒隆工業園9棟5樓
電話:15220244984
傳真:15220244984
E-mail:115566838@qq.com
前沿:
汽車行業如果說有什么教訓的話,那就是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。而且,核心技術往往還買不來,智能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亦是如此。筆者今天要說的產品是外企高度壟斷的77GHZ 毫米波雷達。77GHZ毫米波雷達是智能汽車上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,是能夠在全天候場景下快速感知0-300米范圍內周邊環境物體距離、速度、方位角等信息的傳感器件。
據了解,該產品的核心技術目前仍然是掌握在Bosch、Delphi、Denso、TRW、Conti等幾大跨國巨頭的手里,基本不單獨向國內銷售,要買的話只能購買全套系統,價格當然就不菲了。改革開放三十年,除了市場換不來技術的教訓外,還有一個真理,那就是:瞄準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領域,采用進口替代策略,只要技術過關,產品做的差不多,就一定能賺個盆滿缽滿。進口替代也不是誰都能替代的,若這么容易就突破了,歐美發達國家憑什么享受高福利呢。舉例來說,在77GHZ毫米波雷達領域,其技術和整體難度有以下幾點:
1.需要豐富的雷達系統和毫米波射頻設計經驗與能力。而這一領域的人才多集中在軍方和國外廠商手里,技術封鎖、器件禁運、測試環境搭建困難,甚至連一份Datasheet和Demo都找不到,這都是77G毫米波雷達創業者要面對的現實外部條件。
2.77G毫米波雷達需要非常高的可靠性設計與驗證過程。需要從系統、材料、軟硬件、結構、測試驗證、生產工藝、一致性等多方面考慮,遠高于普通消費級電子產品,也高于電信級產品可靠性要求,產品本身要達到ASIL-D,企業要達到ISO16949。舉一個例子:毫米波雷達是工作溫度范圍是-40-125度。那意味著BOM中幾乎所有的物料都得是汽車級的!
那么華夏智芯的79g毫米波防砸雷達都有哪些亮點呢:
79g毫米波雷達因頻段介于厘米波與光波間,故同時具備光波導與電磁波導特性,在軍事領域已被廣泛應用。隨汽車電子發展與自動駕駛需求,1999年Merccedes Benz率先將毫米波雷達應用汽車領域,此后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發展逐漸成熟,目前已成為ADAS關鍵傳感器之一。相較于車載鏡頭與LiDAR,毫米波雷達受天候與光線影響程度較低,故其探測穩定度較佳,主要用于實現避障功能。
避免與其他設備頻段沖突,車載雷達需要分配專屬頻段,各國頻段畫分略有不同,2005——2013年歐盟將24GHz作為車載毫米波雷達的頻段,隨后增加79GHz;而美國則使用24GHz、76——77GHz兩個頻段;日本系選用60——61GHz頻段。各國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混亂的情況,使其發展受到限制,直至2015年WRC-15會議上,決議將77.5GHz——78.0GHz劃分予無線電定位業務,從而使76——81GHz皆可用于車載雷達,為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發展提供支持。
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抵定,代表目前用于短距的24GHz將逐漸轉由79GHz取代,對于車廠而言,除為符合國際頻段標準外,79GHz亦可實現更佳的角度分辨率,進而提升感測精確性。
79GHz角度分辨率較24GHz佳的原因是目前載毫米波雷達多采用相控陣天線,天線設計方式取決于頻段,即訊號的波長,波長愈短使用的發射天線愈小,故79GHz采用的天線尺寸較24GHz小,在相同尺寸下79GHz能夠設計更多的收發陣列,形成較大的發射孔徑與更窄的波束,借此以實現更佳的角度分辨率,惟較小的天線尺寸代表在制作工藝難度會比24GHz更高,故目前77/79GHz毫米波雷達市場多由國際Tier 1廠商把持。
車載毫米波雷達廠商著力于識別能力提升,縮短與光學傳感器之差距承如上述,車載毫米波雷達對于天候的適應能力較LiDAR與車載鏡頭更佳對于目標物僅有感知,并不具有識別功能,在ADAS中可實現AEB、BSD與ACC等應用,但要實現Level 3以上自動駕駛,僅有感知障礙物能力并不足夠,故如何增加車載毫米波雷達對于感測物件的識別能力,縮短與光學傳感器間的差距,已成為各廠商投入的重點方向,此亦為Metawave被眾多車廠與Tier 1所看好的原因。
目前提升車載毫米波雷達識別能力主要方式包括合成孔徑雷達技術(SAR)、結合微多普勒(Micro-Doppler)效應的自動目標識別(ATR)算法或與鏡頭整合等。